作者: 郭陽陽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5-06-07 09:33
在東明縣李福祿、彭玉華家庭的門扇上,貼著一幅墨書古訓:“忠孝傳家遠,詩書繼世長”。這十字箴言,不僅銘刻于門庭,更如血脈般融入他們的生活日常,成為代代相傳的精神基因。日前,這個家庭被授予“全國文明家庭”榮譽稱號,成為根植鄉土的文明典范。
推開李福祿書房的門,一股濃郁的書卷氣便撲面而來。3000余冊藏書精心排列在詩詞、書法、歷史文化、莊子研究等專柜之中。從卷帙浩繁的《康熙字典》《辭海》,到儒學經典、經史子集,再到他潛心鉆研的《莊子》相關著述,整個空間沉浸在深厚的文化氛圍之中。
自幼受書香浸潤的李福祿,一生未曾停歇對學問的追尋。他筆耕不輟,潛心研究莊子文化,《南華經注》《莊子十講》《莊學文論》等一部部研究專著相繼問世,為傳統文化傳承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。他亦鐘情翰墨,在書法藝術領域深耕不輟,《李福祿書法》《李福祿小楷》《歷代書論閱贊》等專著,正是其苦練書法的成果。他將這份對文化的赤誠播撒至更廣闊的天地,擔任東明縣各中小學校外輔導員,開展百余場義務傳統文化報告,撰寫五萬余冊宣講稿,這是他為東明文化沃土傾注的無盡心血。
“忠孝”二字,對李福祿一家來說,不是貼在門上的口號,而是日復一日地躬身踐行。當父親臥病12載,李福祿妻子彭玉華勇挑家庭重擔,與李福祿共盡忠孝。經其床前無微不至的照料,老人安詳走完人生旅程;母親年逾八旬后,便與李福祿同住一室,夫婦二人悉心照料起居,使母親成為令人欽羨的百歲壽星。而今,妻子彭玉華失明已逾十載,李福祿是她最堅實的依靠,二人相濡以沫,在相互扶持中繼續傳遞著家的溫度。
“她雖看不見,但心里可亮堂著呢!搟面條、蒸米飯、打米糊、打掃衛生,樣樣都行!她不因失明而自卑,堅強勇敢承擔家庭責任,用心地陪伴著我們。”李福祿說著,緊緊攥住彭玉華的手,眼角的笑紋里盛滿了心疼與驕傲。彭玉華靜靜地聽著,嘴角泛起一絲恬淡的笑意,回應著丈夫的深情。
忠孝傳家遠,詩書繼世長。這樸素而厚重的家訓,已化作滋養后人的精神血脈。在父母言傳身教之下,子女們各自在崗位上熠熠生輝,孝道之風亦代代相傳。長子李紅衛榮獲東明石化“十大杰出青年”稱號,其探索宇宙奧秘的著作《宇宙新視覺》閃耀著科學之光;次子李紅岳作為中國書協會員,筆墨之間氣象萬千,作品屢登大雅之堂,被《光明日報》刊載,成為東明縣拔尖人才;二兒媳堅守鄉村中學講臺;三子李紅法積極適應改革大潮,以誠信為本創辦企業;女兒則以孝心為業,專職為父親打印文稿并照料母親日常生活。
事業有成之余,他們更不忘回饋社會:搶救燒傷人員、捐助災區、捐資建館、為烈士立碑、成立“發展愛”基金會扶助弱小……凡此種種,皆以行動詮釋著“忠孝傳家”的當代內涵。
李福祿一家以淳厚家風為根,以文化傳承為脈,以忠孝實踐為行,讓“全國文明家庭”的馨香遠播四方。正如東明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黃永威所說:“他們一家讓古老的‘忠孝’‘詩書’煥發出新時代的蓬勃生機,在平凡中展現了不凡的精神高度,為萬千家庭樹立了榜樣。這份沉甸甸的榮譽,正是對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好家風、踐行文明理念的最好肯定。” 記者 郭陽陽